身体的“痛点”你了解吗?头痛、腰痛、背痛、神经痛……这些“痛点”就是身体“疼痛的开关”,向大脑传递慢性疼痛的警戒信号,甚至有可能是“SOS求救信号”!一项《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迅猛增长。
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那一周也是中国镇痛周,今年10月16-22日是第20个中国镇痛周,主题为“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呼吁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慢性疼痛疾病,及早进行科学疼痛诊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学愎教授(左) 张宾 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学愎教授指出,临床上的慢性疼痛有很多种,包括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腰椎术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癌痛、骨转移瘤疼痛等。如果慢性疼痛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引起其它更严重的疾病,需及时到疼痛科就诊并进行长期疼痛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学愎教授(中) 张宾 摄
神经调控高阶治痛,黑科技疗法引领科学诊疗
田学愎教授称,疼痛治疗一般遵循“四阶梯治疗”原则,以神经调控技术为主的第四阶梯治疗是如今外科治痛的主流治疗“黑科技”,弥补了药物治痛的耐受性和局限性,使更多慢性疼痛患者从中获益。其中,脊髓电刺激疗法和鞘内药物灌注疗法是神经调控技术领域先进的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对于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有较好的治痛效果,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脊髓电刺激疗法俗称“镇痛起搏器”,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弱电流”刺激方式,将产生的微小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其在糖尿病足周围神经性疼痛、下肢缺血性疼痛、脊柱术后顽固性疼痛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应用广泛,具有长期有效、微创、疗效可预知、刺激可调节等特点,在超过40年的临床应用中,已造福全球超过34万名慢性疼痛患者。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示意图
田学愎教授指出,脊髓电刺激疗法可逆、微创,会经历术前评估、术前体验治疗等阶段,医生可以对疗效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之后才会进行最终植入,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设置相关刺激参数,术后患者还可以与医院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根据疼痛的状态调整参数,从而获得最佳治疗体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学愎教授(左) 张宾 摄
以微量直击痛点的“电子药物”
鞘内药物灌注疗法又称“全植入式镇痛泵”,是神经调控技术中聚焦治疗癌痛等中、重度疼痛的高效治疗武器。通过植入体内的电子药物灌注泵,将镇痛药物精准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以1/300口服药物的微小剂量实现立竿见影的镇痛效果,降低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助力患者减轻病痛。
鞘内药物灌注疗法(TDD)示意图
田学愎教授指出,全植入式镇痛泵就是把人体最需要的药物(或治疗措施)用最直接的方法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该技术在国内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患者不仅可以快速地缓解疼痛,且不需要经常到医院,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有尊严的面对人生。
张宾 摄
疼痛无小事,止痛更治痛
疼痛无小事,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疾病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的进一步重视,不仅仅是止痛,更应该科学治痛,将长久痛苦的慢性疼痛“扼杀在摇篮里”。田学愎教授强调,经过一整年的世界抗痛年的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疼痛科室致力于将“正确且科学对待疼痛疾病”的健康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慢性疼痛患者,并将合适且先进的创新疗法引进医院,在疼痛治疗领域努力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疼痛的综合诊疗能力,联合多学科力争为患者提供最优诊断和科学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疼痛科为患者提供神经调控治疗疼痛的整体解决方案,希望更多慢性疼痛患者获益于神经调控疗法。慢性疼痛需要进行长期科学管理,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精准科学的疼痛治疗,回归正常生活,享受美好人生。
责任编辑:朱德华 肖露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与网友投稿,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hrx.huimengshang.com/6513.html